我被 Windows 实用程序宠坏了,这些实用程序会拍摄整个驱动器的数字快照,然后您可以在驱动器崩溃时从中恢复。(例如 Mac OS X 的 Time Machine)。
在 Linux 中是否有类似的方法?
与其说是问题,不如说是好奇心;而且,我承认,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基本问题:
我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,在我的 Linux 机器上,我将有大约 500MB 的交换空间在使用,即使我有大约 600MB 的未使用 RAM。
我天真的高级理解是,直到 RAM 耗尽时,交换空间才会生效。
我进一步假设这种情况一定是 Linux 内核造成的,因为请求内存的用户进程只是在逻辑上这样做,并且不知道该内存是由 RAM 还是交换空间物理支持。
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,为什么内核会抢先使用交换空间?这是某些性能调整算法的一部分吗?它是否交换到它认为最不可能被访问的内存的磁盘部分(可能是 LRU 方案)?如果是这样,将所有内容都留在 RAM 中,并且仅在接近耗尽时,然后才将 LRU 部分从 RAM 交换到交换空间是否有意义?
我应该澄清一下,我的 linux 服务器有 2GB 的 RAM 和 2GB 的交换空间。
我已经尝试过“高对比度”功能,但它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要求。
MacOS 将反转每个像素的颜色——我认为他们的显卡会在整个屏幕上进行一些最终渲染,将其视为一张大图像。
“对比度”(har har)中的“高对比度”正在更改字体设置、字体颜色设置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