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*_*sti 2 networking wireless-networking
为什么关于将 Raspberry Pi 变成 Wi-Fi 中继器的教程说 Pi 需要先通过原始 Wi-Fi 网络进行身份验证?正如balena 博客中的图表所示:
或者来自PiMyLifeUp 的顶级“树莓派 wifi 中继器”Google 结果:
Run Code Online (Sandbox Code Playgroud)sudo nano /etc/wpa_supplicant/wpa_supplicant.conf...将 ssid 替换为您要连接的网络的名称,并将 psk 值替换为该网络的密码。
Run Code Online (Sandbox Code Playgroud)network={ ssid="networkname" psk="networkpassword" }
中继器不是只需要侦听帧然后重新传输它们吗?为什么它需要原始 Wi-Fi 的连接详细信息?如果它所做的只是重播 RF 信息,难道它不能成为设备和原始 Wi-Fi 网络之间真正隐形的中间人吗?
\n\n中继器不是只需要侦听帧然后重新传输它们吗?为什么它需要原始 Wi-Fi 的连接详细信息?如果它所做的只是重播 RF 信息,难道它不能成为设备和原始 Wi-Fi 网络之间真正隐形的中间人吗?
\n
这还不是它的全部作用。
\n最初中继器确实以这种方式工作(早在 WEP 和 802.11b 时代),但据我所知,它们有各种缺点 \xe2\x80\x93 例如,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客户端会看到重复的帧(减少信道的容量),中继器会不加区别地以相同频率重复所有网络,WPA 无法工作(我不记得为什么),并且我假设如果将相同的方法应用于 802.11 等现代标准ac 也会阻止波束成形或更宽的信道等新功能发挥作用,因为接入点不知道客户端的物理位置。
\n因此,现代“中继器”根本不是第 1 层射频中继器,它们是第 2 层桥接器,可以跟踪自己的客户端,并且总体上就像网络中的附加接入点一样(除了它们具有到另一个 AP 的无线上行链路连接) ,而不是有线以太网)。只是术语已经卡在 \xe2\x80\x93 中,尽管它并不完全不准确,因为设备仍然重复一些东西,它现在只是发生在第 2 层而不是第 1 层。
\n(Wi-Fi 本身支持在单个 SSID 内的多个 AP 之间漫游,因此,如果您的“中继器”是功能齐全的 AP,客户端将能够像处理范围内的多个有线 AP 一样处理它,当然,中继器可以处理不同通道上的客户端,它可以进行波束成形等操作)
\n也就是说,这种方法有其自身的缺点\xe2\x80\x93 例如,需要在上行链路 AP 和“中继器”桥之间协商特殊的“4 地址”连接模式,以便保留桥接客户端的真实 MAC 地址,这是网格产品正确执行的操作,但连接到典型独立 AP 的 RPi 将无法执行此操作,从而导致丑陋的结果黑客行为,但通常您不会注意到这些。
\n